搜索

我身边的科学家 | 矢志不渝的肝病斗士:庄辉院士

2022-7-24 07:18






  2022年“7.28世界肝炎日前夕,《中华肝脏病杂志》推出“我身边的科学家”第一期,介绍我国著名肝病专家、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名誉理事长庄辉院士。



  2013年11月22日,第六届“健康中国2013年度盛典”大会授予庄辉院士“健康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称号。大会组委会对庄辉院士获选该称号的推荐理由中这样写道:


  庄辉,肝病防治领域的一名院士,他带领团队打响的是一场艰苦卓绝的中国肝病狙击战!


  他主持编写了我国首部《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使我国丙肝和乙肝防治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使成千上万人免受丙肝和乙肝病毒感染,并使广大患者免遭疾病折磨。


  在有关专家和庄辉院士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近10余年来,由于对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我国约8000万名儿童免受乙肝病毒感染;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减少了约3000万例。


  “认识肝炎,科学防治”是庄辉院士抗击肝炎一贯坚持的原则。他积极参与全新“肝”线,告别丙肝:全国丙肝健康咨询流动站宣传活动;丙肝健康诊疗行动;中国农村丙肝阳光计划等大型公益活动,不顾年迈,南下福建、贵州,北上辽宁、吉林,为提高边远地区民众对肝病的认知而不懈努力。


  肝病卫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健康教育使者……他的人生角色就是在实验室、现场肝病防治以及健康讲堂之间转换,为防治肝病而不懈努力。


  庄辉,矢志不渝的肝病斗士。健康中国因您而精彩!


 



人物简介



  庄辉(1935-),浙江省奉化市人,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1961-1962年在中山医学院任教,1963年调至北京医学院(即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辉院士是我国流行病学及肝脏病学著名专家,一直致力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研究工作。在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期间,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曾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第六届健康中国 (2013年度) 十大年度人物、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国家药典委员会重要贡献奖、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终身贡献奖”、北京大学2011年度国华杰出学者奖。


  曾任世界卫生组织病毒性肝炎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免疫控制乙型肝炎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肝炎联盟公共卫生学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现任亚太消灭病毒性肝炎联盟(CEVHAP)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等职。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700余篇,主编专著4册,参编英文专著5册、中文专著32册,译著1册。曾获美国专利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国家新药证书三项、中国专利2项,省部级奖多项。




结合防病,开展科研



  1985年河北省固安县单采血浆供血员中发生不明原因肝炎流行,庄辉教授受国家卫生部委派,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即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刘崇柏研究员和河北省卫生防疫站 (即现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孙永德主任等一起,到固安县处理疫情。


  他通过流行病学和血清学调查,证实是经血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 (现称丙型肝炎),与单采血浆过程中交叉污染有关,采取相应措施后控制了流行。据此提出的预防措施被当时国家卫生部写入输血细则,并决定从1993年开始对供血员进行丙型肝炎抗体筛查,从而降低了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这是我国首次报告丙型肝炎流行,曾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图1)。


  此后,庄辉教授先后到河南周口、福建莆田、辽宁建平、贵州平塘、河北宽城和围场、陕西榆林、四川成都等地开展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并积极参与全新“肝”线,告别丙肝:全国丙肝健康咨询流动站宣传活动;丙肝健康诊疗行动;中国农村丙肝阳光计划等大型公益活动 (图2-3)。


图1 我国首次报告丙型肝炎流行


图2  庄辉院士下到村里调查丙肝流行情况


图3 调查艾滋病村,庄辉院士与艾滋病孤儿在一起


  1986年新疆南部地区发生不明原因肝炎流行,庄辉教授受国家卫生部委派,赴新疆和田和喀什地区处理疫情。他深入疫区,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血清学调查,确定是由水源被粪便污染引起的非甲非乙型肝炎 (现称戊型肝炎) 流行,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同时,他还从病人粪便中检测到戊型肝炎病毒 (见图4),并用该病毒实验感染猕猴并连续传了3代,均获成功,证明猕猴可作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见图5)。通过对该病毒的序列分析,首先报道了我国基因1型戊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序列,并在国内首先建立了抗戊型肝炎病毒抗体酶联免疫试验、蛋白印迹试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以及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系统总结了我国流行性和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戊型肝炎患者血清抗戊型肝炎病毒 IgG和IgM抗体、 病毒血症和粪便排毒规律;对戊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和DNA疫苗进行了动物实验;1998年,由他研制的 “戊型肝炎病毒IgG抗体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保护期2年 (图6)。



图4 应用免疫电镜技术从新疆戊型肝炎患者粪便中检测到戊型肝炎病毒


图5 用从新疆戊型肝炎患者粪便中分离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猕猴,连续传了3代均成功感染


图6 研制成功戊型肝炎病毒抗体IgG诊断试剂盒


  尔后,他对我国2株流行性HEV基因组全序列和7株散发性HEV部分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存在2种基因型戊型肝炎病毒,即基因1型和基因4型;戊型肝炎病毒开放读框3的抗原主要与急性期抗体有关,ORF2抗原则与恢复期抗体关系密切。此研究曾获美国专利一项、1993年和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图7)。



图7 戊型肝炎研究分别于1993年和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03年获美国专利一项



  此外,庄辉教授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血清胶体金试纸条”,1999年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属二类新药,保护期为8年 (图8)。



图8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血清胶体金试纸条”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




科学防治,消除肝炎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之后,可以引起慢性肝炎,进而使患者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我国的肝硬化和肝癌大多是由于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顶着“肝炎大国”帽子的中国人普遍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肝炎的危害。而一直率领团队致力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研究工作的庄辉高瞻远瞩,与同行专家一起联名呼吁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2002年正式纳入免疫规划 (图9)。国家卫生部在2006年开展的全国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较1992年9.75%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了26.36%,即自1992年以来,我国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目前他正带领并指导李杰老师的团队进行阻断HBV母婴传播免疫策略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



图9 全国50多位肝病专家向李岚清副总理提交了“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战略建议书”


  2004年和2005年,由庄辉院士与时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斯崇文教授和翁心华教授共同主持编写的《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分别面世 (图10)。作为我国第一部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领域的防治指南,它们无疑开创了我国肝炎防治的新时代。这两部指南就如同两盏明灯,它们不仅为医生指明了道路,也照亮了患者心中的希望。所有看过指南的人都会发现,这里没有任何专家的署名,更没有庄辉教授的署名。他说这两部指南是中国专家们集体的智慧结晶,不是某个人的成果。但是谁都明白,如果没有他的呼吁、主持、亲历亲为、日以继夜的一字一句的将专家们的智慧结晶提炼出来,指南是无法面世的!



图10 2004年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文版和英文版)


  为了提高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率、治疗可及性,以及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及早获得一线抗病毒药物,庄辉与国内肝病专家一起,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加快肝炎抗病毒新药的审批程序;通过政府价格谈判机制,降低肝炎抗病毒药物价格;建议将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和门诊可报销范围,提高治疗的可及性 (图11)。为了使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早日使用价廉物美的国内仿制药,庄辉与国内肝病专家联名向国家药监局建议,通过生物等效性试验而不用做III期临床试验快速审批国内抗肝炎病毒的仿制药,并得到国家药监局同意 (图12)。



图11 关于“将替诺福韦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并将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药物纳入门诊可报销范围”的建议



图12 加快国产抗乙肝病毒药物审批的建议




为人师表,高山景行


  庄辉从1963年1月开始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工作。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庄辉先后3次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立传染病参比实验室兼世界卫生组织病毒参考、生物安全性和协作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本来他有多次机会可以留在实验条件更优越的维多利亚,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本国人民,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于是,他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医教书育人、潜心科研,这一留就是几十年。

 

  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名导师,庄辉深受学生的爱戴。这不仅与他泽被后世的学术成果有关,更与他春风化雨、高山景行的品德密不可分。据他所在的病原生物学系老党支部书记朱永红老师回忆,刚来到病原生物学系时,实验室的经费严重不足,仪器设备有限,条件很艰苦。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庄辉的学术热情。他常常是早晨很早就起床,在实验室做实验到很晚才回家。别人是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庄辉则是披星戴月,不分白天黑夜。他这种把几乎全部时间都花在实验室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了现在。一般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大家可以看到一个精神矍铄的长者,骑着一辆颇有历史的自行车,从容不迫地穿过寒冷,驶向位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楼的实验室。他的身先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全体同学,成为了大家心中最好的表率。


  2011年他将60万元人民币国华杰出学者奖金全部捐献给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作为优先青年教师奖励基金,每年奖励2~4名优秀青年教师,鼓励他们为教学和科研所做出的贡献。



  与许多忙于科研而轻于教学的教授不同,庄辉院士始终把培养祖国的未来放在心头。评上院士后,庄辉院士并没有因为日常工作的更加繁忙而放松对学生的指导。凡是接受过庄辉院士修改文章的人,无不为他的仔细和认真所折服。大到文章的主题,小到一个词、一个标点,庄辉院士都会细细斟酌。他总担心词不达意会引起读者的误解,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令人不禁心生敬畏,也让学生学会了用更严谨的态度来看待医学研究。


(本文根据师生回忆等整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