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2019-3-11 14:19 /来自: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引言


      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内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制订过程与任何单位、个人无经济利益关系。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高。早在1970年,Trey等首先提出爆发性肝衰竭(FHF)的概念。1995年,日本学者Ohnishi等提出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命名。2009年和2014年亚太肝病学会(APASL)分别发布和更新了《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2014年世界胃肠病组织(WGO)重新定义了慢加急性肝衰竭。


      “肝衰竭”概念出现以前,我国以“重型肝炎”定义类似疾病。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制订的《肝衰竭诊疗指南》中首次提出我国慢加急性肝衰竭定义和诊断标准。该指南在2012年和2018年进行更新,将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4种临床类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是我国肝衰竭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90%。


      目前关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东西方仍存在差异。我国定义和亚太肝病学会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定义相似,指在先前诊断或确诊的慢性肝脏疾病的基础上,出现黄疸和凝血功能障碍等急性肝损伤表现,4周出现腹水和(或)肝性脑病;欧洲、美国肝病学会在2012年达成一致意见,将ACLF定义为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肝功能急性恶化,导致出现危急事件,3个月内由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高死亡率。


      慢加急性肝衰竭属于中医“急黄”、“瘟黄”等范畴,《诸病源候论·黄疸诸侯·急黄候》中记载“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急黄(或瘟黄)在发病过程中可出现“血证”、“鼓胀”及“肝厥”等,病机上多属于“正虚邪实”,其基本病机集中在“毒、热、湿、虚、瘀”等几方面。近10余年来,国内关于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中医证候规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日趋增多,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改善症状等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我们基于已发表的研究结果,遵循指南制订的方法制订本指南,主要目的是推荐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


      本指南不是强制性标准,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供利用的临床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有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慢加急性肝衰竭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慢加急性肝衰竭(急黄)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与调护等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感染科、肝病科、消化科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出现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和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称急黄(或瘟黄),病机上多属于“正虚邪实”,基本病机集中在“毒、热、湿、虚、瘀”等几方面,其病势暴急凶险,面目、皮肤、小便骤然发黄,伴有极度乏力、恶心、呕吐等全身及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伴高热、烦渴,甚则神昏、谵语或嗜睡,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12345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