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迎接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媒体沟通会暨健康促进与媒体责任论坛”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环球时报社、生命时报社、安利纽崔莱联合发起“健康中国·共同行动”倡议,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全民发力,共同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健康而奋斗。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副司长宋树立,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环球时报第一副总编辑、生命时报社社长吴天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喻国明,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朱善宽,CCTV《健康之路》栏目制片人田丰歌等嘉宾,分别代表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宣读了倡议书。 宋树立在致辞中指出,今天是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十天倒计时的特殊日子。今年也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模式转变,大健康、大卫生格局的建立关键一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人的健康素养,做好健康促进工作是保证健康最经济、最有效、最根本的手段。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好的机遇。健康教育必须依靠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健康传播体系,媒体应该当仁不让地肩负起这个使命,让科学的健康理念占领阵地,让伪科学、假大师们无处藏身。 吴天红在致辞中表示,从没像现在这样感觉到健康传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康传播是一项民心工程,媒体不仅要传播权威、科学的健康知识,还得让百姓听得懂、用得上,一点一滴地让科普溶入生活,改变生活。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朱善宽表示,高收缩压、吸烟、高盐饮食、水果比重低饮食、大气颗粒物污染等已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寿命的十大危险因素,控制住这些因素就能预防50%以上的慢性病。但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人口比例仅为10.62%,慢性病防治素养依然较低。他提出,只有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团体、健康媒体、个人家庭多方合力,才能改变现状。 谈到健康传播时,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喻国明认为,“晓之以理”远不如“动之以情”有效。在社交媒介崛起的背景下,有效的社会传播不仅要遵循大众传播的规律,还要遵循人际传播的规律。传播者除了说话本身的逻辑、信息重要外,说话的表情、口气、姿态等一些在过去不被重视的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有时甚至能起决定性作用。健康传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要进入受众的人际关系,与他的情感、生活等发生连接,否则很可能“死在”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附:《健康中国·共同行动》倡议书 落实中央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迎接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召开,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健康,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在此,我们郑重倡议: 每个社会职能机构要树立健康促进理念,推动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恪尽职守,为人民健康而努力; 每个卫生工作者要做百姓健康的守护者,敬佑生命,积极投身健康科普,将所学医学知识惠及更多百姓,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每个企事业单位要将员工健康放在第一位,学校要做好师生的健康促进工作,相关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感,为消费者生产健康安全的产品; 每个媒体人要坚守良知,传播科学、权威知识;坚守职业道德,敢于发声,净化健康舆论环境; 每个公民要关爱自己和家人健康,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努力做到少得病、不得病、早发现、早治疗。 健康与生命相连,生命靠健康促进。让我们行动起来,全民发力,共同为推进健康中国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