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胎政策大放开,更多的育龄期女性会经历分娩,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育龄期慢乙肝患者的治疗与管理。 今天我们和来自浙江省台州医院的吴伟梯主任,一起来学习育龄期慢乙肝人群的治疗需求及管理。
吴伟梯 浙江省台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 台州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 从事感染科临床工作近20年,在各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 先看,育龄期慢乙肝患者人群特点,大量育龄期女性和孕产妇为乙肝感染者。 目前我国慢性乙肝患者以育龄期为主。从1992年开始,我国逐渐进行乙肝疫苗接种,20岁以下人群感染率越来越低。 从表格中,能看到0-4岁婴幼儿乙肝感染率非常低,年龄5-20岁的感染率也很低,但20-50岁人群的感染率较高。
另外,中青年e抗原阳性的慢乙肝患者的病毒载量是非常高的。 根据香港地区一项纳入了1400例的未经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人口统计数据,慢性乙肝患者中育龄期女性的病毒载量较高。 年龄≤25岁的乙肝DNA载量的中位值为9.8个log;26-35岁的乙肝DNA载量为9.3个log;36-45岁DNA量为8.2个log。
大陆调查情况也相似。大量育龄期女性和孕产妇为慢性乙肝感染者,根据我国的人口统计数据和育龄期女性的HBV表面抗原的流行率的6%-8%来推算,孕龄期女性HBV感染者约有两千万人,孕产妇乙肝感染者根据2015年生育率来推算大约有67.9万人。 中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环境下,打算生二胎的女性占27%,没想好是否要二孩的女性占到48%。已生育和正在妊娠二胎的女性中,二胎意外妊娠的比例为49%。 首先,育龄期女性存在意外妊娠的情况,她们的用药也需要更加慎重。
比如APASL2015版指南指出:当育龄期女性需要抗病毒治疗时,必须在治疗之前讨论妊娠问题,关注患者是否有二胎打算。 我国2019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指出:育龄期准备妊娠女性均应该筛查乙肝表面抗原,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需要监测乙肝DNA量。 2022年APASL指南指出:已经及时扩大疫苗接种率的国家,增加孕妇产前表面抗原监测和对符合条件的女性进行“替诺福韦”预防,以防止母婴传播,这在部分地区可能具有成本效益。
在前面我们提到了,有些患者妊娠患者已经进行了B级或者C级别的慢乙肝治疗,比如“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等,可能在妊娠期间就需要换药。 妊娠期间,激素水平分泌会增加等生理原因,会导致HBV复制增加;有些妊娠妇女会出现焦虑情绪,也会影响母体健康。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换药就需要考虑到:换药治疗时间过短是否会影响抗病毒效果,同时换药可能会导致耐药、变异性的发生,进而导致母体疗效欠佳,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增加诊疗负担。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换药风险,育龄期慢乙肝女性一开始就应选择有效且妊娠安全性证据充分的药物,全程无需换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