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仅靠一句赞扬,我就可以很好地活两个月。”这两句说明语言艺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人们津津乐道“一根手指的力量,说的是倘若有个人坐在椅子上,手放在腿上,我们站在他对面只用一根手指顶住他的额头,他便很难站起来。当然还有别的办法不让他起来,比如将他捆在椅子上、粘在椅子上,又或者干脆将他打晕。只是后者要费力得多,而且恐怕会让对方感到非常不愉快,甚至愤怒、恐惧,若有机会,一定要急急逃离这把椅子了。 初中生年纪在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正处于埃里克森所说的“青春期”。这一阶段孩子的发展需要主要是在心理上确认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自己的事,确认自己有资格得到成人待遇,希望心中那个理想的自己与他人眼中的自己一致。简而言之,孩子们想被父母、老师当做大人来尊重、重视和交往,想当心目中那个个性独特、外貌出众、能力突出、引人注目的了不起的人。 因此,家长的任务就是要适度地满足孩子上述的独立需要,既不过多也不过少。让孩子能体验到成长的成就感,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行为的界限是什么、在哪里,遵守道德和社会规范。体现在亲子沟通上,就需要家长掌握三个“代替”的方法。
第一个“代替”:“我”做主语代替“你”做主语 特别适用于:对孩子的言语、行为、成绩、穿着、习惯不满和失望时。 二者区别:“你”表达的是事实,更易成为指责;“我”表达的是情感,更易指向期待。 当家长观念中的事实不被孩子认可为事实时,孩子便不认同家长的说法,甚至可能因反对而反抗;可是面对家长的情感与期待,孩子往往会被打动。 第二个“代替”:肯定句代替否定句。 特别适用于:担心孩子看不该看的、做不该做的、想不该想的。 二者区别:否定句仅指出错误的做法,提供的是消极暗示;肯定句却提供积极暗示和正确做法。 第三个“代替”:倾听代替评价。 特别适用于:当孩子谈起某些敏感话题时。 区别在于:评价表达的是有所好恶,孩子承担着被否定的风险,从而结束谈话或封闭内心真实感受;倾听表达的是中立姿态、接纳的胸怀,有利于谈话的继续和增进亲子信任。
有的家长特别无奈:孩子怎么什么都不跟我说啊,怎么我提点建议都不爱听啊!很有可能你曾经,或者现在还是存在一个惯性:当孩子跟你提起一些敏感话题时,他们已经反复思量,最后鼓起勇气才说的,你却习惯性地、轻率地给出一个评价,“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呢!”“你不正常。”“想这些干什么,快去看书!”“可不敢有这种想法啊!”孩子的兴头一下子给浇灭了,更糟的是他对你失望了,觉得你不理解他,没有真正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其实话不能随便说,但思想是可以天马行空的。 不论孩子的想法在我们看来有多奇怪、荒唐甚至可怕,至少先静静地听完,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正在经历什么,何处欣喜何处不安,何处不知所措,何处踌躇满志。那一刻,在孩子眼里我们已经表现得很棒了!他们下次还会选择告诉我们,而不是憋在心里酿成负担,或者跟其他人私下讨论得出些不可靠的行动方案。有些家长跟孩子关系很近,孩子每个阶段遇到难题都愿意第一个同他们分担,获得成就也愿意第一个与之分享。他们很少担心孩子会走了歪路。这多半源于以往他们对孩子的充分倾听所形成的信任与亲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