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超过50%的肝癌新发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在我国,肝癌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的前4知识为帆位。在60岁以下男性中,肝癌是最常见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由于发病隐匿且死亡率很高,肝癌一度被称为“癌中之王”。近年来,随着病毒性肝炎的控制、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肝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在排行榜上的“地位”却依然没有动摇。 大多数早期肝癌无症状 大多数早期肝癌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常常是在体检中被偶然发现,如超声检查发现肝脏有小的肿块或者发现血肿瘤标志物升高,经进一步检查,才被确诊为肝癌。而当患者自己感觉不适(如肝区钝痛或者胀痛)再去就诊时,病情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随着病情的发展,肝区疼痛会加剧,严重影响后续治疗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除了疼痛,肝癌的常见症状还包括进行性消瘦、乏力、无食欲、营养不良等,有时还会出现黄疸。因此,当感觉肝脏部位有不明原因的疼痛,伴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时,患者切莫忽视,应当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 外科手术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案,也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好方法。研究表明,肝肿瘤越小,患者术后生存率越高。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而错过手术根治机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只能采用化疗等全身治疗方法,疗效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肝癌疗效的提升意义重大。 甲胎蛋白+超声:让“杀手”现身 肝癌虽然静悄悄来袭,但也会露出“马脚”。例如,在肝癌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种糖蛋白——甲胎蛋白(AFP)的含量往往会异常升高。在正常情况下,甲胎蛋白只存在于婴儿体内,成人体内的含量微乎其微。当肝细胞发生癌变后,会恢复产生甲胎蛋白的能力,70%左右的肝癌患者会出现甲胎蛋白阳性。因此,临床医生将甲胎蛋白作为一种特异性的标志物,通过检查甲胎蛋白阳性与否,来诊断是否罹患肝癌。一般地说,在排除活动性肝病、怀孕等因素后,若甲胎蛋白水平高于400微克/升并持续4周,或高于200微克/升持续8周,高度怀疑为肝癌。 由于仍然有30%左右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不升高,此时就需要另一种筛查手段 ——超声,来发现其真面目。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且位置相对固定。超声检查操作简单、经济实惠、检出率高,是目前筛查肝癌的首选方法。医生可以根据超声波的不同回声来判断肝脏的形态、是否有肿块、肿块大小等关键信息。超声检查可以发现直径1~2厘米的小肝癌。 上述两项检查有异常发现(甲胎蛋白指标阳性或超声检查发现肝脏肿块)者,可以进行CT或磁共振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CT可以显示肝脏肿瘤的大小、数目、部位等特征,还能够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侵犯情况;磁共振对小肝癌增生结节、发育不良结节的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 高危人群应绷紧“筛查”这根弦 肝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及其他化学致癌物等都会导致肝癌发病风险增加。目前,肝癌高危人群年龄前移至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长期饮酒者患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的概率大大增加,也会增加罹患肝癌的风险。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也被列为肝癌高危人群。 上述肝癌高危人群应当绷紧筛查这根弦,养成良好的筛查习惯,可每6个月进行一次甲胎蛋白和超声检查。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关于肝癌的筛查建议 1、高危对象 ①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者; ②有肝癌家族史者; ③血吸虫、酒精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④药物性肝损伤患者。 2、筛查建议 ●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 ●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每6个月筛查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