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过不由自主的时刻,就好像有一种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力量,违背我们的意志,支配我们做下平时不会做的事,说出平时不会说的话。 人越年轻,不由自主的时刻就有可能越多,而会使我们陷入不由自主境地的导火索,往往都是由过往事件引发的情绪。它们的逻辑关系是:过往某个重大生活事件发生后,人们在意识层面可能会遗忘这个事件本身,但是这个事件引发的情绪却会被永远铭记,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我们遭遇某个类似事件时,以往事件中产生的情绪就会在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爆发,直至把我们淹没。 情绪不仅先行,先于思考而产生,而且有很强的动机功能,所以很多人受情绪影响,往往不由自主做出会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这是因为气疯了、气蒙了,从而极大增加决策错误的可能性,有时甚至会给自己带来终身遗憾。 因此,了解情绪,把握情绪,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降低不由自主行为的发生率。 所谓情绪,专著《心理学与生活》上的概念是“生理唤醒、认知评价和行为及表达反应带来改变的复杂模式”,换言之,情绪是以生理变化、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为特征的。以愤怒为例,会伴随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脉贲张等生理表现,主观上则会有极度反感、不满、紧张,行为上则可能是紧握双拳甚至大打出手等。 有关情绪的研究成果很多,理查德·戴维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情绪风格说”,将情绪从六个基础维度进行描述,而其中的维度之一“自我觉察”,则可以帮助我们有效降低发生不由自主状况的可能性。 所谓自我觉察是指:通过对自己躯体反应的觉察而了解自己的情绪线索。我们前面提到面对事件时情绪先行,而比情绪更早发生的则是人的躯体反应,自我觉察力强的人会对自己身体发出的信息很敏感,比如,他们在没有躯体疾病的情况下,会根据突然出现的胃痛、头晕、心跳加速、面部发热等身体反应线索而觉察到自己出现了情绪问题,并能够很快识别这种情绪是什么样,以及该如何应对。 为什么一个人遇到事件时会首先产生躯体反应,然后才是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是因为,人早年遇到的重大事件会为我们留下“躯体记忆”,比如某人小时候常常遭受父亲的家暴,长大后见到男性领导就会感觉紧张。一旦与这个领导产生意见分歧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心跳加速、直冒冷汗等躯体反应,并伴随紧张甚至恐惧。此时的他如果具备自我觉察,能够及时分辨自己的身体反应,就有可能及时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比如,他在觉察到自己的恐惧后可以说服自己:“没有关系,我不用害怕这个领导,他不是要伤害我,他就是与我意见不同,而我的情绪只是条件反射而已。”这样的自我解释之后,情绪就会平静下来,会对这次分歧坦然处之。而不会因为最初身体与情绪的反应,而不由自主地采取会令人后悔莫及的行动。 所以,生活中某个事件会不会引起我们的情绪反应,主要不是由当前的事情所决定,而是由我们早年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所决定。 及时的自我觉察导致准确的自我认识和高效率的自我管理。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觉察力过分敏感,如临床上的“疑病症”和“惊恐发作”患者,他们往往属于过度敏感,因此他们就不得不承受比一般人更多更大的恐惧和痛苦的情绪。 有意思的是,自从20世纪末神经成像技术出现后,研究者发现,脑岛是大脑中决定一个人自我觉察能力的关键区域。研究者发现,脑岛接受来自内脏器官的信号,因此,内脏神经越活跃,自我觉察能力越强,反之则相反。2010年,英国科学家通过研究证实,脑岛活跃的人不仅对生理感觉的觉察能力较强,他们也有较强的情绪觉察能力。最令人振奋的是,目前的研究还证实,人可以通过正念禅修而增加或者降低脑岛的活跃性,以达到双向调节自我觉察力的效果。 一个事件面前,躯体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三者瞬间发生并且完成,使人看起来像是完全不由自主,但是,当我们知道了“自我觉察”这个秘密之后,我们就有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虽然面临事件时,我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各种躯体和情绪反应,但是我们的行为却是可以控制的了。我们最终需要控制的不是情绪的不由自主,而是行为的不由自主。因此,通过对躯体反应做自我觉察进而觉察自己的情绪,就能及时跟上有效的第二反应,从而将不由自主所可能造成的麻烦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