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办,厦门市医学会承办,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共同协办的“202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于2024年10月25日在厦门开幕。本次会议将围绕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衰竭及人工肝、肝纤维化、肝癌、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肝脏疾病的慢病管理技术以及相关肝脏疾病等各个方面的临床与基础医学的新进展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和学者就当今肝脏病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作专题报告,全方位展现肝病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盛会启幕,高朋满座 开幕式在主会场1隆重举行,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月敏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王健副会长、秘书长,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厦门市医学会会长姚冠华书记,厦门市医学交流与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厦门市医学会秘书长林清国主任,中国工程院庄辉院士,中国科学院王福生院士,中国工程院夏宁邵院士,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王宇理事长、杨希忠副理事长、李增德秘书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魏来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小元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太生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令狐恩强教授,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黄爱龙教授,《中华肝脏病杂志》总编任红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尤红教授、韩英教授、窦晓光教授、陆伦根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刘景丰书记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徐小元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是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度最重要的学术盛会,也是展示我国肝病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科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大会设置了2个主会场和20个分会场,广泛深入探讨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等肝病领域的热点问题。大会特别资助了卫健委帮扶地区的代表参会,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就当前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同时举办青年学术论文交流活动。大会为全国肝病学者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提升我国肝病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水平,共谋肝病学科长远发展。 刘景丰教授在致辞中代表福建省医学会、福建省预防医学会、福建省抗癌协会及协办单位,向各位与会领导嘉宾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并表示,近年来福建省肝病和肝癌防治与研究事业得到了发展,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都展现了新气象,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开辟了新赛道,拓展了新领域,激发了新动能,也形成了新优势。本次大会为福建省提供了学习先进经验、跟踪前沿发展的宝贵机会,必将为福建省卫生健康事业注入新动力。期待大家继续给予指导和帮助。 姚冠华书记在致辞中指出,肝病在我国及闽南地区仍极为常见,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因此,提高肝病基础医学、临床医疗及科研水平,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厦门作为东南沿海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重视肝病防治工作。本次年会不仅是对过去一年肝病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入探讨与规划。在各位专家的智慧与经验引领下,本次年会将为肝病临床研究与科研工作注入新动力,共同推动肝病学科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与进步。 王健副会长在致辞中强调,肝病是全球性健康威胁,我国肝病防治任务艰巨。近年来,肝病学领域取得诸多研究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肝病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提高诊疗水平。当前,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入新阶段,要求我们以科技创新为动能,推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服务的快速转换升级。王副会长希望肝病学分会的专家能探索新的生产力模式,提出更有效的预防、诊断、救治、康复方法,助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 高屋建瓴,灯塔指引 在院士报告环节,庄辉、王福生、夏宁邵三位院士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们的报告高瞻远瞩,不仅涵盖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还深入分享了学科发展的宝贵经验。 庄辉院士:NAs有限疗程——慢性乙肝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庄辉院士提出,NAs有限疗程正在成为慢乙肝治疗的新策略。NAs虽常用但难以使HBsAg消失,然而研究发现部分HBeAg阴性CHB患者停药后可出现血清HBsAg阴转,即功能性治愈。基于此,“停药-治愈”策略被提出,其相关因素包括HBV基因型、NAs疗程、停药时HBsAg和HBVRNA水平及人种差异等。NAs有限疗程已成为慢乙肝治疗的新方向,但仍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 王福生院士:慢性乙肝与肝癌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王福生院士深入探讨了成人慢乙肝、儿童乙型肝炎治疗及临床治愈的机遇与挑战。在成人慢乙肝免疫治疗方面,免疫细胞治疗虽安全性良好,但面临有效性不稳定、病毒再激活风险、抗原特异性疗效差异及制造质控等挑战。未来方向包括探索基因编辑细胞、CAR-X等基于固有免疫细胞的治疗及精确细胞亚群调控。治疗性疫苗、中和抗体、TLR激动剂等疗法安全性较好,但降低HBsAg效果不显著,且无法清除病毒库及整合DNA。 夏宁邵院士:戊肝防控——面向临床需求的创新和转化研究 夏宁邵院士分享了关于HEV的临床新认识,指出慢性肝炎患者重叠感染HEV后,短期肝衰竭和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在诊断方面,尿液抗原检测有望成为简便、高效的病原学检测方法。预防方面,基于新型高效保护机制的疫苗已展现出长期保护效果。他呼吁加强慢性肝病、肝外症状患者的HEV检测,推广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并推动特异性药物的研发。 学术大咖,成果斐然 在主委报告环节,十位肝病领域杰出专家分别从学科建设、学术公正、肝病与艾滋病管理、诊疗新技术等方面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贾继东教授:新形势下肝病学科的建设 贾继东教授探讨了新形势下肝病学科的建设,包括现代肝脏病学概览、肝病诊疗与科研平台的团队建设,以及临床与科研关系的正确处理。他强调,医院应分级分类、明确定位,研究型医院需开展研究并配备额外资源;临床医生同样需参与研究,但应基于兴趣、平台、项目、经费及时间保障,并非所有医生都需专注于科研,学术型医生应专注于此。 魏来教授:发扬优良传统,做好学术公正 魏来教授强调了保持学术公正的重要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积极倡导学术独立与公正,视其为优良传统及新形势下的基本准则。他指出,维护学术公正与独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这不仅关乎学术界的声誉,更是推动肝病学科健康发展的基石。大家将持续努力,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学术环境。 王宇教授:肝病全病程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王宇教授强调,早期肝癌的诊断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其5年存活率可达到60%~80%。为提高早期肝癌的发现率,他提出了四个基本要素:一是通过临床症状和生物标志物来确定高风险目标人群;二是建立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就医途径;三是采用方便、易行且价廉的循证、可及的监测检查方法;四是构建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管理网络。 李太生教授:艾滋病的早诊早治及全病程管理——2024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要点解读 李太生教授指出,在后ART时代,艾滋病治疗迎来了最后攻坚战,应给予艾滋病患者全病程管理。未来应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搭建基础研究转化、政策研究转化平台,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多学科综合诊治,降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他指出,免疫重建不全、多脏器并发症、病毒储存库和功能性治愈是未来要攻克的新难题。 令狐恩强教授:超级微创理念在胰胆直视领域的创新探索 令狐恩强教授深入探讨了超级微创理念在胰胆直视领域的创新探索。他介绍了该理念的发展背景,并重点阐述了在胰胆直视领域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上的探索。超级微创理念的应用,旨在实现更精确、更安全的胰胆疾病诊断与治疗,推动胰胆外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与康复体验。 陈新月教授:非活动性HBsAg携带人群的诊疗进展 陈新月教授指出,针对30岁以上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HC人群),研究发现HBV DNA阴性者中肝组织纤维化程度F≥2的比例高达42.3%,显著高于HBV DNA阳性者,表明不治疗存在疾病进展风险。现有丰富证据表明,IHC人群通过治疗可获得高临床治愈率,且越早治疗,无论HBV DNA是否阳性,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方式,患者获益越大。 南月敏教授:抗HBV高效安全之选 南月敏教授分享了TMFIII期临床研究144周数据,显示无论维持或转换治疗,均能获得良好的病毒学应答和血清学转换,且高病毒载量和肝硬化等特殊人群同样有效。TDF转换为TMF后,ALT复常率显著上升,肝组织学指标显著改善。此外,转换治疗还显著改善了骨密度、eGFR水平等骨肾安全性指标,且两种药物对血脂的影响在治疗初期后趋于平稳,展现了TMF在抗HBV治疗中的高效与安全性。 侯金林教授: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研究进展及理念更新 侯金林教授强调,慢乙肝功能性治愈定义更为严格,即停药24周后HBsAg持续清除且HBV DNA被抑制。他指出,GOLDEN新模型能识别高治愈概率人群,HBsAg的不同值对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与疗效判断意义重大。Beipirovirsen II期临床研究已成功,B Well III期注册临床研究正按严格的功能性治愈定义设计,引领新药研发。此外,PIRANGAⅡ期临床研究证实siRNA联合长效干扰素优于单药治疗。 尤红教授:脂肪肝管理的挑战与思考 尤红教授指出,NAFLD负担日益加重,管理面临患者观念落后、诊断评估不充分及治疗手段匮乏等挑战。新流程、诊断方式和治疗思考有助于优化管理。TE技术可实现肝组织形态、纤维化和脂肪变的一体化快速检测,新型LivQ-box为无创识别NASH提供实用方法。水飞蓟素作为保肝治疗优选,能有效改善脂肪肝/NASH及代谢指标,适用于一般人群和代谢综合征人群,为NAFLD管理带来新希望。 段钟平教授:肝衰竭催生的新技术未来10年发展预测 段钟平教授指出,未来10年,干细胞治疗及肝再生机制将更明确,新型材料将构建出更接近体内环境的肝脏模型,用于药物筛选。1-2种高效、经济、低并发症风险的新型生物型人工肝将应用于临床。此外,基因治疗及基因编辑动物肝脏移植新技术也将进入临床。这些创新技术将为肝衰竭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减少对肝移植的依赖,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其他8场主委报告在主会场2同步进行。徐小元教授解读了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房静远教授介绍了如何实施肠道微生态相关研究,南月敏教授分享了肝癌疾病负担及防控技术研发进展,任建林教授阐述了肠道微生态、医学人工智能与重大消化疾病防治相关内容,唐承薇教授介绍了慢性肝细胞损伤相关胆管反应的临床新视角,金震东教授带来了消化内镜在肝脏疾病的诊治进展,潘启安教授探讨了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管理,金荣华教授阐述了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北京)的战略及执行方案。 结 语 本届年会在两大主旨报告会场之外,还精心策划了肝脏病专题会议、肝健康会议、肝病青年学组学术会议等丰富多彩的学术研讨会,内容覆盖肝病各领域。在这些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上,众多国内一流的肝病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科研探索的最新成果,营造出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宛如一系列智慧碰撞的知识盛宴。此外,还有特别策划的一系列旨在激发青年医师潜能的学术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异彩纷呈。这些活动不仅为青年医师提供了宝贵的展示平台,而且彰显了青年医师群体的卓越风貌与无限潜力。 大会全面展示我国肝病学基础研究及诊疗水平,推动肝病学科的发展,为我国肝病防治事业持续注入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医学科研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与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的推动下,我国的肝病防治工作必将攀登至崭新高度,为广大患者点亮更加璀璨的希望之光,开启健康福祉的新篇章。 会场花絮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