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甲胎蛋白升高可怕吗?

2019-8-5 14:57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正常情况下体内含量较少,不同检测厂家,参考值差异较大。这种蛋白主要来自正在发育肝细胞或肿瘤原始细胞。也可见于孕妇,胎儿出生约两周后AFP从血液中消失。AFP主要在胎儿肝中合成,在胎儿13周后逐渐升高,也是孕妇胎儿肝脏逐渐发育重要标记。在妊娠30周以后维持高峰,出生时血浆中浓度为高峰期的1%左右,在周岁时接近成人水平(低于30μg/L)。


  AFP在产妇羊水或母体血浆中,AFP可用于胎儿产前监测。如在神经管缺损、脊柱裂、无脑儿等时,AFP可由开放的神经管进入羊水而导致其在羊水中含量显著升高;另外,胎儿在宫腔内死亡、畸胎瘤等先天缺陷亦可有羊水中AFP增高。但这些情况相对少见。尤其中国乙肝孕妇尽量避免羊水穿刺,以减少宫内感染的几率,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彩超发现。因此必须与临床经验结合,以免出现假阳性。


  在成人中,AFP在大约80%的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血清中升高,在生殖细胞肿瘤出现AFP阳性率为50%。在其它肠胃管肿瘤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患者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也就是说肝细胞重新在一定条件去分化,向原始细胞转化过程(也就是说癌变过程)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细胞越原始化,它的水平就越高,因此在晚期肝癌中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AFP就成了诊断HCC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只要细胞具有原始化,再生化都有产生AFP的可能。因此AFP是细胞原始再生化的一种标记,而HCC只不过是细胞原始化一种特殊情况。出现细胞原始化再生化在人体中现象很多,包括肝硬化后肝细胞再生、细胞损伤后细胞再生、胎儿的肝脏发育等等,都是肝细胞从原始化逐渐发育为成熟肝细胞的过程,都会伴随不同程度AFP升高。其分子机制在前者是基因诱导的有序驱动基因有序表达,而后者(HCC)是基因的无序或者停滞表达。因此过去一直认为是诊断HCC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具有确立诊断、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作用。后来大量临床发现,部分肝硬化患者会长期出现AFP达到上千,但多年都没有肝癌的迹象;同时发现约20%的晚期肝癌患者(AFP的无序表达,阴性)直至病故前,AFP仍不超过10μmol。


  AFP由新生的幼稚肝细胞分泌,胎儿的肝细胞没有发育(分化)完全,分泌的AFP量很大,所以孕妇的AFP会阳性。孕妇在分娩1年后体内的AFP就会恢复正常。双胎孕期AFP值比单胎高一些,所测350ng/ml在正常范围,高于正常值三倍以上才有临床意义。单胎妊娠有参考值:孕21周均值82.3,双胎应大于493以上才有意义。


临床检测意义:


  AFP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AFP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AFP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结合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发现明确占位者,可以明确诊断。当然AFP阴性,如果影像学检测有明确占位,需要结合其他检测,如PIVKA-II等。


  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AFP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同时PIVKA-II检测一般都为阴性,有利于鉴别诊断;或者结合AFP异质体也可以鉴别诊断。


  肝硬化患者血清AFP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AFP也随之下降,血清AFP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AFP浓度在500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AFP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AFP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患者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如果治疗后出现AFP下降,也是良好预后的一个标记。


建议:


1、如果有肝炎病史或者HCC家族史,建议定期复查AFP,一年3-4次。


2、如果有肝硬化伴肝功(ALT,AST)正常,发现AFP升高,更应该密切随访,同时联合肝脏影像学检测;如果肝脏影像学无提示,及时复查生殖系影像学检测。


3、如果ALT较高伴随AFP升高,大多是肝细胞良好再生标记或者是预后较好的一种标记,只需要定期观察即可。


4、怀孕的病友,如果出现AFP升高,注意定期做好围保工作,及时与妇产科沟通即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