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2019-3-11 14:19 /来自: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制订的《肝衰竭诊治指南》。临床诊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综合征,可合并包括肝性脑病、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 TBil≥10倍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17.1 μmol/L;有出血表现,PTA≤40% (或 INR≥1.5)。根据不同慢性肝病基础分为3型,A 型:在慢性非肝硬化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慢加急性肝衰竭; B型:在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加急性肝衰竭,通常在4周内发生; C 型: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加急性肝衰竭。



3.2  中医诊断


      参照《中国科技术语·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名词》(2011年)及《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中相关内容制订。



3.2.1  病名诊断


      急黄是指在“黄疸”、“胁痛”、“积聚”、“鼓胀”等病史基础上,由于疫毒复发、饮酒、重感外邪、劳累等诱因起病,病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极度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小便不利,或见发热烦渴,或见神昏谵语,或见吐血、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3.2.2  证候诊断


      慢加急性肝衰竭证候均为本虚标实,实证中以毒、热、湿、瘀为主,虚证以阳虚、气虚、阴虚最为常见,临床中虚实兼夹,很难完全分开,为便于临床掌握及指导治疗,我们把临床中最常见的实证二型和虚证二型在本指南中列出如下。



3.2.2.1  毒热瘀结证


      证候特征:主症:①发病急骤,身黄、目黄,颜色鲜明甚至其色如金;②困倦乏力;③呕恶厌食或脘腹胀满;④舌质红,或红绛,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次症:①口干口苦,或口渴但饮水不多;②大便秘结;③尿黄赤而短少;④皮肤瘙痒,或抓后有出血点,或皮肤灼热;⑤或见壮热、神昏谵语,或有出血表现(吐血、衄血、便血、肌肤瘀斑);⑥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舌少苔或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凡具备:主症3项(其中主症①必备),或主症2项(其中主症①必备)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3.2.2.2  湿热蕴结证


      证候特征:主症:①身目黄染,小便短黄;②肢体困重,乏力明显;③口苦泛恶,脘腹胀满;④舌苔黄腻。次症:①大便黏滞秽臭或先干后溏;②口干欲饮或饮而不多;③高热或身热不畅;④舌质红,脉弦滑或弦数。凡具备:主症3项(其中主症①必备),或主症2项(其中主症①必备)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3.2.2.3  脾肾阳虚证


      证候特征:主症:①身目黄染、色黄晦暗;②畏寒肢冷,或少腹腰膝冷痛;③神疲,纳差;④舌质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舌苔腻或滑、舌苔白或稍黄,脉沉迟或弱。次症:①腹胀,恶心呕吐;②食少便溏或饮冷则泻;③头身困重;④口干不欲饮;⑤下肢浮肿,或朱砂掌、蜘蛛痣,或有胁下痞块。凡具备:主症3项(其中主症①必备),或主症2项(其中主症①必备)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3.2.2.4  肝肾阴虚证


      证候特征:主症:①身目晦暗发黄或黄黑如烟熏;②头晕目涩,腰膝酸软;③口干,口渴;④舌红少津,脉细数。次症:①全身燥热或五心烦热;②少寐多梦;③胁肋隐痛,遇劳加重;④腹壁青筋,朱砂掌及赤缕红丝;⑤腹胀大如鼓,水肿;⑥形体消瘦。凡具备:主症3项(其中主症①必备),或主症2项(其中主症①必备)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