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辨证论治 4.3.1毒热瘀结证 病机:湿热交蒸,毒瘀搏结,脾失健运,腑气不通。治法:解毒凉血,健脾化湿。 推荐方药: (1)犀角散(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推荐强度:E;证据级别:Ⅳ)。药物组成:水牛角、黄连、升麻、栀子、茵陈、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土茯苓等。 (2)解毒凉血方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药物组成:茵陈、生大黄、栀子、生地黄、黄芩、赤芍、蒲公英、郁金、丹参、牡丹皮、紫草、白术、茯苓、陈皮等。 (3)解毒化瘀方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药物组成:茵陈、赤芍、大黄、白花蛇舌草、石菖蒲、郁金等。 (4)清肝方加减(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Ⅲ)。药物组成:茵陈、败酱草、黄芩、虎杖、生大黄、赤芍等。 推荐中成药:赤丹退黄颗粒(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Ⅰ)。药物组成:赤芍、丹参、葛根、瓜蒌。口服,1袋/次,3次/d,8周为一个疗程。 4.3.2 湿热蕴结证 病机:湿热疫毒,阻滞中焦,熏蒸肝胆,脉络瘀阻。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化瘀。 推荐方药: (1)甘露消毒丹(清·王士雄,《温热经纬》)加减(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Ⅲ)。药物组成: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等。 (2)复方茵陈方加减(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Ⅰ)。药物组成:茵陈、栀子、黄芩、大黄、炒白术、甘草等。 (3)茵虎方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药物组成:茵陈、虎杖、赤芍、大黄、栀子、车前子、茯苓、猪苓、三七(粉)、玉米须等。 推荐中成药: (1)茵栀黄注射液(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Ⅲ)。药物组成: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以绿原酸计)。辅料为无水葡萄糖、葡甲胺、甘油。用法:静脉滴注,10~20 ml/次,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稀释后滴注;1次/d。 (2)苦黄注射液(推荐强度:E;证据级别:Ⅳ)。药物组成:苦参、大黄、茵陈、柴胡、大青叶。用法:苦黄注射液60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1次/d。 4.3.3 脾肾阳虚证 病机:湿毒久羁,耗伤正气,气虚及阳。治法:健脾温阳,化湿解毒。 推荐方药: (1)茵陈四逆汤(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加减(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Ⅰ)。药物组成: 茵陈、炮附子(先煎)、干姜、炙甘草等。 (2)温阳退黄方加减(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Ⅰ)。药物组成:茵陈、白术、炮附片、白蔻仁、赤芍等。 (3)温阳解毒化瘀方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药物组成:茵陈、薏苡仁、白术、丹参、制附片、赤芍等。 附:如果患者阳虚不明显,以脾气虚弱为主,可选用以下方药。 a)扶正解毒化瘀方加减(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Ⅰ)。药物组成:炙黄芪、虎杖、茯苓、刘寄奴、丹参、益母草、猪苓、炒白术等。 b)益气健脾基本方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药物组成:黄芪、太子参、炒白术、陈皮、当归、茯苓、炙甘草、女贞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