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祝益民(湖南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 庚子鼠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在全世界蔓延。疫情之下,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打赢了一场生命保卫战。 儿科整体遇“冷” 疫情给国人带来改变,给卫生健康领域和医疗卫生机构带来新的挑战,将在“后疫情时代”逐渐凸显。数据显示,2020年1到2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7.0亿(不含湖北省、诊所及村卫生室数据),同比下降21.3%;医院诊疗人次3.9亿,同比降低25.9%,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3039.4万人(不含湖北省数据),同比下降17.2%;医院出院人数2407.2万人,同比下降16.8%。医疗机构在疫情中承担防控重任,以往的正常运行模式颠覆式打破,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患者数量减少,其中儿科尤胜。 疫情时期儿科整体医疗情况表现如下“五少”:一是就诊人数急剧减少;二是感染性疾病减少;三是呼吸系统疾病减少;四是大型医院患者数量减少;五是床位使用率减少。以湖南省人民医院为例,该院为一家三甲综合性公立医院,儿科为医院传统优势学科,是医院的“热门”科室,拥有9个单元近500张床位,该院儿科2~3月份累计门急诊量下降85.59%,住院人次下降82.32%。以往长期一床难求的爆满儿科遇冷,诊疗量断崖式萎缩。 医疗刚需骤“降” 疫情期间减少外出和人员聚集,大家都带上了口罩,学校停课,孩子们大多“宅家”,相互交叉感染的机会少了,家长们居家期间对孩子的照顾更为精心,使儿童患病人数比以前大大减少,普通就医需求大量减少。疫情期间,“疫情”成为“国情”,所有人都极为关注并主动学习新冠肺炎相关的科普知识,形成了更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由于交通管控等因素,一般的感冒咳嗽家长们也不像过去那样心急火燎地带孩子看急诊、去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患儿就医主要首选也会选择居住地附近的医疗机构,因此医院特别是城市大型外埠患者比例明显降低。加上“互联网医院”的异军突起,线上问诊、咨询,部分医院还实现了线上复诊和处方流转,这些都改变了以往的就诊模式。 我们发现,需要到医院就医治疗很多疾病,尤其是三级医院,如急诊重症、血液肿瘤、外科、疑难疾病等领域,即使在儿科整体“遇冷”形势下,这些专业、专科表现得较为“坚挺”。通过湖南省各级医疗机构的调查发现,疫情期间住院治疗的多为意外伤害、手术患者、肿瘤相关疾病的患儿。另外,儿童保健等依然维持正常的需求。 主动作为求“变” 从过去的感染性疾病等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火爆到现在的遇冷,充分说明感染可防可控,预防为主始终是儿童健康最重要的。因此,儿科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但也是发展机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转变思路,对工作重点方向和发展模式做出必要的调整和适应。首先,要落实儿科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推动儿科优质资源辐射并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促进儿科的临床服务结构更趋合理,真正实现“小病在基层,重大疑难到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分布。第二,要促进儿童健康服务去中心化,着力建设区域性儿科医疗机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提升基层儿科医疗服务能力。第三,顺应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技术等信息技术,优化儿科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儿科服务效率。第四,发展儿科专科化之路,要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立足各个专科、亚专业的发展,以专科化带动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儿科要主动作为,强化“战时”和“平时”的两手准备,做好平战结合,以适应“复学复课”可能出现的儿童就医“井喷”,不断优化就医流程,打造安全就医环境,建立规范、有效、持续的发热门诊,确保儿科正常运转,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湖南将通过全省儿科质量控制中心、湖南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开展省、市、县三级儿科发展现状调研,进一步全面了解儿科“家底”,掌握制约瓶颈,摸清发展短板,以探讨儿科未来之“变”与“不变”,促进儿科健康持续发展,为儿童生命健康做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