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主席专访丨陆伦根教授:药物性肝损伤与肝纤维化诊疗进展

2023-5-24 17:51

     2023年5月12~14日,“2023第七届药物性肝损伤国际论坛暨第八届药物性肝损伤全国学术会议暨《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疗指南》(2023版)发布会”在福州盛大召开。

     肝胆相照平台在会上有幸邀请到大会执行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陆伦根教授,就大会亮点、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治疗、肝纤维化进展进行分享,现整理如下。

 

肝胆相照

“药物性肝损伤国际论坛”已成功举办至第七届,“药物性肝损伤全国学术会议”也举办至第八届,此次会议有哪些亮点与特色?

     陆伦根教授:DILI目前已引起广泛关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07年在陈成伟教授倡议和组织下成立药物性肝病学组,在庄辉院士、曾民德教授和贾继东教授等在内的国内多位前辈的引领下,在现任学组组长茅益民教授领导下,DILI的整体研究和知识普及均得到明显提高。

     以往类似会议,参会同道多来自消化、肝病领域,本次会议不仅包括前面提到的消化肝病领域,还包括药学、企业、外科、肿瘤科、结核科同道,汇聚多学科专家,共同研讨药物所造成的损害,尤其是肝脏损害。


肝胆相照

胆汁淤积是DILI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导致胆汁淤积型DILI的常见药物有哪些?药物性胆汁淤积如何治疗?

     陆伦根教授:DILI从发病机制看,可分为直接型、间接型和特异质型,从病程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DILI通常是指病程超过六个月以上。按生化和组织形态学特征,DILI可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血管损伤型,其中,绝大多数肝脏损害是肝细胞型或胆汁淤积型。

     从现有流行病学数据来看,单纯的肝细胞型占比在50%左右,单纯胆汁淤积型占比超20%左右,另有超20%的比例为混合型。混合型DILI通常兼具肝细胞损害、胆汁淤积的特点。因此,具备胆汁淤积特点的比例可超过40%。部分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抗甲状腺药物、抗结核药物、中草药,都可能引发DILI,尤其是药物性胆汁淤积。

     在治疗层面,首先,要停用引起胆汁淤积损害的药物,其次,可使用抗炎保肝药,或促进胆汁淤积排泄的药物,如熊去氧胆酸、S-腺苷蛋氨酸、甘草酸制剂、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帮助减轻胆汁淤积程度,同时在此基础上可考虑保肝治疗。如果患者胆汁淤积程度较重,要考虑是否存在肝衰竭的风险,对于此类患者,可考虑人工肝,甚至进行肝移植评估,因为对这部分患者而言,肝损害可能威胁其生命,切勿麻痹大意。

 

肝胆相照

我们知道您在肝纤维化领域颇有造诣,近年来,在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方面,有哪些主要进展?纤维化治疗药物有哪些进展?

     陆伦根教授:肝纤维化是肝脏疾病进展的中间阶段,肝细胞发生损害后,会造成纤维组织增生,这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随着肝脏损害的不断增加,纤维组织增多,往往会破坏原有的肝脏组织,造成肝细胞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最后往往会造成肝硬化、肝癌,甚至造成肝功能衰竭,引发死亡。

     目前肝纤维化诊断主要依靠肝活检,但肝活检属于有创检查,患者的接受程度有限,限制了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因此,学界正在探索通过血清学来进行肝纤维化评估诊断,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特异性、敏感性满意的生物标志物。目前肝纤维化的诊断主要通过瞬时弹性成像、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技术进行无创检查。当然,这些指标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拓展,未来也会有非创伤性的诊断方法用于肝纤维化的诊断。

 


延伸阅读:肝纤维化的筛查[1]


推荐意见1: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A1)。肝组织标本长度须1.0 cm以上(1.5~2.5 cm),至少在镜下包括6个以上汇管区(B1)。


推荐意见4:目前尚缺乏准确性高的肝纤维化血液学诊断指标,FIB-4和APRI等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可减少约30%~40%的肝活检需要(B2)。


推荐意见5:常规超声、CT、磁共振成像在早期肝纤维化无特征性发现,对肝纤维化早期诊断意义不大,但有助于诊断肝硬化和发现肝占位(C2)。


推荐意见9:MRE是目前对肝纤维化分期诊断效能较高的无创性评估方法,其总体诊断效能优于TE(B1),但尚未建立统一的不同病因肝纤维化MRE肝弹性值。



     目前关于肝纤维化药物治疗进展不多,尚未有化学药物或生物制剂用于肝纤维化治疗。不过很多化学药物/生物制剂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有的已经进入III期临床,相信很快会有纤维化新药问世。

     另外,我国传统中医药,如扶正化瘀、安络化纤、鳖甲软肝等,也应用于临床,且有诸多证据证实可逆转肝纤维化。这些证据有待在未来通过进一步研究来进行完善和补充,以造福广大肝病患者。

 


延伸阅读:肝纤维化的治疗[1]


推荐意见10:治疗肝纤维化的病因是肝纤维化治疗的基础,肝纤维化/部分肝硬化患者经病因治疗后肝纤维化可以逆转(A1)。


推荐意见11:目前,尚无有效和公认的抗肝纤维化化学药物或生物制剂,肝细胞保护、抗炎、抗氧化及利胆类药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C2)。


推荐意见12:中医中药在抗肝纤维化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功效,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并开展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确认其疗效和安全性(C2)。



参考文献[1]陆伦根,尤红,谢渭芬,贾继东.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2019年)[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06):793-803.

 

专家简介


 陆伦根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导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肝病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肝脏病学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和中国医促会消化病分会常委及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等职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届“国之名医”、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发明专利2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2项,教育部二等奖2项和华夏二等奖1项


•《J Clin Transl Hepatol》、《中华肝脏病杂志》、《国际消化病杂志》、《肝脏》和《实用肝脏病杂志》副主编,《J Dig Dis》、《中华消化杂志》和《胃肠病学》等10余份杂志编委


•主编7部专著,参编30多部专著。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0多篇,组织编写《肝纤维化诊断和治疗共识》和《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


•主持科技部“863”、“973”、“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及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课题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及上海市课题8项

整理/肝胆相照 审校/陆伦根教授 


文章转载编辑自《肝胆相照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