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继往开来·绽放新梦想 | 第五届慢乙肝临床治愈论坛圆满召开

2023-5-16 14:55

       2023年5月13日,第五届慢乙肝临床治愈论坛在福建厦门圆满召开。本届会议主题为“聚中国智慧·绽放慢乙肝临床治愈新梦想”,700余位肝病领域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深入探讨慢乙肝临床治愈研究进展、中国实践之路、当前热点难点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国家民政部发文批准召开本次大会。


       本次会议由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主办,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新华社、雨露肝霖、中华肝脏病杂志等40多家媒体参与或转载报道,活动影响广泛深远。
       王福生院士、杨希忠教授、徐小元教授南月敏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5月13日上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杨希忠教授分别作开场致辞。我国乙肝负担现状较重,乙肝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均较低,早筛查、早诊治、提升临床治愈率对于消除乙肝目标至关重要,乙肝防治任重道远,呼吁大家共同努力!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慢乙肝临床治愈进展和趋势、慢乙肝临床治愈的中国实践、特殊人群治疗等慢乙肝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大力提升我国乙肝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并不断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争取早日实现世卫组织的2030年乙肝消除目标。

慢乙肝临床治愈进入新阶段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红教授从慢乙肝临床治愈发展史为开篇,提出慢乙肝临床治愈从早期探索到国际认可再到快速深入发展,目前已进入新的阶段。随着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的发布,慢乙肝临床治愈正向着扩大抗病毒治疗人群,拓展临床治愈人群的新阶段发展。慢乙肝临床治愈实践之路的三个方向:扩大抗病毒治疗、提升临床治愈率、探索完全治愈。目前,多项研究证实核苷经治人群、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人群、儿童慢乙肝、孕妇产后采用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治疗的临床治愈率均可达30%以上,甚至更高。免疫耐受期、不确定期等人群也在不断探索中。唐红教授指出要从间歇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再治疗等不同策略提升各类人群的临床治愈率和其持久性,优化相关预测指标。随着超高敏HBsAg定量试剂盒的出现以及临床治愈后肝内cccDNA清除相关研究的出现,将向着完全治愈更好的前进。

唐红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系统介绍了全球乙肝新药研发策略、处于不同临床分期在研新药的研发进展以及乙肝新药的未来与挑战。目前慢乙肝在研新药的进展,包括靶向HBV生命周期和靶向宿主免疫系统两大类药物。目前全球大多数药物约70%仍处于临床I期或临床前研究阶段。但目前新药临床研究仍面临较大的挑战,较少研究以HBsAg清除为主要疗效指标,部分新药治疗期间疗效较好但持久性欠佳,联合治疗策略仍是提升临床治愈率可行的方案。目前全球正在积极开展新药联合治疗研究,多为多靶点联合治疗,免疫调节药物不可或缺。未来实现乙肝临床治愈的治疗策略一定是联合治疗。

谢青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从“扩大筛查诊治,优化慢乙肝系统治疗”角度出发,结合新版指南和专家意见阐述扩大筛查和尽早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积极治疗有潜在疾病进展风险者,降低治疗ALT阈值,“不确定期”、LLV患者建议抗病毒治疗,均能够降低远期不良结局发生率。此外,基于PEG IFNα的治疗策略是慢乙肝患者追求临床治愈的最佳选择,并且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疗效不佳的患者,也可通过PEG IFNα的间歇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机会。

南月敏 教授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鲁凤民教授从基础研究角度报告了HBV DNA整合与肝癌发生有关,抗病毒治疗可能减少新发整合,降低肝癌发生风险,PEG IFNα治疗可能上调抗HBV特异性细胞免疫,通过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杀伤表达HBsAg的整合HBV DNA肝细胞集落,减少肝癌发生。高志良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表明珠峰项目的临床治愈患者可检测的整合事件数量显著减少或消失,提示我们应积极治疗,追求治愈,消除整合,降低HBV相关肝癌发生。

鲁凤民 教授

中国慢乙肝临床治愈实践成果丰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汇报了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项目”5年的进展成果,截止2023年5月,全国已有400余家医院、1000多位医生参与,已入组29625例患者,5258例慢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该项目为全世界最大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研究队列,将慢乙肝临床治愈率从3% - 7%,显著提高至33.2%,成为全球最高水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高志良 教授

       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牵头的“绿洲项目”是亚洲最大的前瞻性慢乙肝真实世界队列之一,截止2022年10月,有295家医院参与,累计入组患者32071例。项目阶段性数据分析表明优势人群采用基于PEG IFNα方案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在基线高HBsAg人群中,PEG IFNα治疗则可大幅度降低HBsAg,使较高比例的人群转变为低HBsAg的优势人群,提示非优势人群亦能通过延长PEG IFNα治疗时程或周期性/阶段性PEG IFNα治疗获益;含PEG IFNα的治疗方案在较短观察期内,已可体现显著的降低肝癌发生的风险。

张文宏 教授

共筑乙肝临床治愈之梦

       我国作为乙肝人口大国,消除乙肝刻不容缓。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副总编、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王君平担任主持人,肖砾研究员、高志良教授、任红教授、张鸿飞教授、谢尧教授共同进行乙肝临床治愈的科普对话。


       肖砾研究员从群众科普、国家政策、健康教育三个角度出发展开介绍,旨在提升公众对乙肝的认知,普及科普知识,消除群众对乙肝的错误认知和恐慌。高志良教授从“珠峰项目”谈扩大筛查、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希望通过研究项目促使更多患者参与其中,争取做到应筛尽筛,应治尽治。任红教授进一步补充规范人群治疗的必要性,乙肝的临床治愈需要通过真实世界研究和临床项目贯彻落实。张鸿飞教授指出我国慢乙肝儿童数量之多,高达200多万,早期治疗是解决现状负担过重的根本。儿童期抗病毒治疗具有良好效益,能够降低成年乙肝的发病率和不良结局。谢尧教授提出目前的乙肝临床治愈离不开PEG IFNα的治疗策略,对于优势人群应追求临床治愈,难治性患者通过层层治疗后也可变为优势患者实现临床治愈,并且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肝癌家族史)也要积极开展治疗。

追踪慢乙肝热点难点问题

       2022年底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席卷全国。近期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布,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围绕热点话题,宋建新教授主持了圆桌派讨论环节,何英利教授、路青华教授、李明慧教授、鲁晓擘教授尚佳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


       新冠病毒和乙肝病毒并非在同一种细胞内复制,因此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有限,既往肝病不会加重新冠病毒对肝脏的影响。干扰素是机体先天免疫的一部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抵御病毒的作用,在上呼吸道感染中也应用广泛。统计发现,在新冠大流行时,60% - 70%的PEG IFNα经治慢乙肝患者未感染新冠病毒。PEG IFNα经治的慢乙肝患者感染新冠的比例较低,病情较轻。此外,对于感染新冠的慢乙肝患者,需充分评估感染程度,密切关注。
       在中国,乙肝的诊断率为22%,治疗率仅17%,距离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威胁的目标相差甚远。因此建议像新冠病毒一样进行全员筛查,早筛、早诊、早治疗。近十年来,慢乙肝领域最大的进展有两个:提出并得到认可的“临床治愈”;扩大抗病毒治疗人群。干扰素不仅仅代表“临床治愈”,它也是抗病毒药物,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均可以尝试,应探索多疗程、长疗程、不同剂量、不同组合方式的治疗策略。此外,新版指南提出患者只要HBV DNA阳性,> 30岁就需要开始抗病毒治疗。相信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夯实,扩大抗病毒治疗是大势所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新月教授深入解析了HBsAg低水平初治患者的治疗策略。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将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人群(IHCs)重新定义为:HBsAg < 1000 IU/mL;HBV DNA阴性;ALT < 正常值上限;HBeAg阴性;无或仅有轻度炎症,可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既往“非活动期”人群中,HBV DNA阳性且< 2000 IU/mL的患者被调整至“不确定期”。这两部分人群具有较低HBsAg水平,均是临床治愈优势人群。基于PEG IFNα治疗既往IHCs的HBsAg清除率可超40%,HBV DNA < 20 IU/mL的患者可能表现出更优的临床治愈率。另外,基线HBsAg水平越低,PEG IFNα治疗疗程越长,HBsAg清除率越高。“星光计划”纳入以上两部分人群,将现有循证成果继续扩大临床应用范围,希望惠及更多慢乙肝患者,帮助他们实现临床治愈之梦。

陈新月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吴超教授针对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在肝病领域的应用作了精彩的报告。真实世界研究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患者人群广、可解决的研究问题多样,且研究设定更贴近实际临床实践环境,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我国的真实世界数据来源仍较为困难。在肝病领域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内容丰富,对了解肝病流行率、病因/危险因素、评估诊断方法、评估特殊人群及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了解长期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疾病诊疗的发展仍需各位专家通力合作,继续开展中国肝病人群高质量的真实世界研究,更好地指导患者诊疗。

吴超 教授

探索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策略

       在进一步提升临床治愈率的探索上,我国专家提出了多种个体化治疗策略,并逐步探讨在不同特殊人群中的疗效,旨在造福更多的慢乙肝患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红教授针对低病毒血症(LLV)患者的治疗策略做了系统分享。核苷经治100周的慢乙肝患者,超过25%仍可检出HBV DNA。真实评估患者HBV DNA转阴情况,依赖于更精确的检测。cccDNA难以清除或失活,以及核苷类药物竞争性结合、耐药问题,导致了LLV的形成。LLV患者与完全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在多种免疫细胞,如NK细胞、B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通过免疫调节来管理LLV患者可能是途径之一。多项研究表明,PEG IFNα与核苷联合策略可达到更高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HBsAg清除/血清学转换率显著更高。但目前仍缺少大样本量前瞻性研究指导LLV的治疗,期待未名项目、Bright-On项目等研究的结果。

任红 教授

       对于免疫耐受期和HBsAg水平较高、HBeAg阴性(高E阴)的“不确定期”人群,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耿嘉蔚教授作了精彩报告。由耿嘉蔚教授牵头的“启航项目”发现,相比于核苷或不治疗仅随访,PEG IFNα治疗12周免疫激活后联合一线核苷治疗至48周的方案,可帮助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和“高E阴”不确定期患者实现HBsAg降低,由临床治愈的非优势人群逐步向优势人群转换,有利于进一步追求临床治愈。

耿嘉蔚 教授

       本次会议的支持单位——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孙黎董事长/总经理提到,医药企业只有贴近临床,真心为临床服务,才能在技术上有所进步。希望未来可以为提高慢乙肝临床治愈的优化及更精准早期疗效预测的相关研究做出更多贡献。作为创新企业,特宝生物致力于整合、聚集全球的科技资源。派格宾是其聚焦免疫调节的重要产品;与爱科百发合作的HBV RNA去稳定剂已于今年2月启动Ⅰ期临床研究;近期也与寡核苷酸药物开发公司Aligos Therapeutics签订了长期的研究合作和开发协议。在未来也有更多的合作不断推进,为国家的乙肝防治做出更大贡献,助力推动更广泛乙肝感染者临床治愈时代的到来!

孙黎  特宝生物董事长/总经理

总结

       高志良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祝贺第五届慢乙肝临床治愈论坛圆满召开!指出本次学术会议是疫情全面开放以后,乙肝临床治愈领域的一场学术盛会,受到了国家民政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可以有效提升临床医生的科研能力,丰富慢乙肝诊疗技术。聚中国智慧,绽放慢乙肝临床治愈新梦想,携手共迎慢乙肝全面临床治愈时代的到来,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在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

大会现场照片:


返回顶部